2017年9月28日,“文化写作与学人随笔专题研讨会暨李浩作品系列新书出版座谈会"在西安举行。本次活动由三联书店、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,西安市文艺评论家协会、西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承办。陕西省总工会主席白阿莹、西北大学党委书记王亚杰、三联书店总编辑翟德芳、陕西省社科联党组书记,常务副书记李颖科、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党怀兴、西安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穆涛、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李震、陕师大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李继凯等二十多位西安文化学者参加,对作品进行了深入研讨。
作为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教育部特聘教授,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、陕西省高等学校“教学名师”、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兼《唐代文学研究》主编,座谈会探讨李浩的最新系列作品《流声》、《马驹》、《怅望古今》、《行水看云》、《课比天大》。
研讨会上,与会学者与评论家们从思想深度,现实意义,文风题材,艺术取向等多个层面对李浩作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。
王亚杰:和一个执着于文化的人交朋友是很幸运的事
西北大学党委书记王亚杰表示:“我今天带着感情来的,要说的也是家常话,李浩是个做学问的人,也是个有学问的人。近水楼台先得月,李浩的老作品和新作品我都能第一时间接触到。和一个执着于文化的人交朋友是很幸运的事。李浩对西大的感情;对文学的感情感染了我。两年来,我有幸认识一个人品好,作品好的朋友,西大以李浩为荣。”
翟德芳:学人随笔,体现当代知识分子的情怀
李浩最新系列作品皆由三联书店出版,三联书店总编辑翟德芳说:“三联出了很多文学随笔,随笔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出一个文人的学养胸怀。看了李浩的作品,他丝毫不比大家逊色,作为教育部特聘教授,他一直笔耕不缀。这套书内容涉猎广泛,思想很有深度,博物洽闻。他能在繁忙的教务和科研之外拿出很大的经历来做研究。‘学人随笔,无用之用‘,体现当代知识分子的情怀。”
白阿莹:他严谨的治学态度,浓厚的学者文风深深感染着我
陕西省总工会主席白阿莹说:“我想从我的角度来谈对李浩的认识,我认识他很早了,相处中他不断给我提供了一个疑问:李浩是校长还是教师?我认识他的时候,他是校长;有一天,他电话里告诉我,他不当校长了,要去当老师,我很惊讶,因为很多人真的很难走出这一步。但是真正能迈出这一步的,李浩是第一人,他说’我要做学问,学问在我眼里比天大。’坦率地讲,一个人在事业的巅峰能走出这一步,他一定是一个有大作为;大抱负的人,我很敬佩。
“李浩是教师还是作家?在他教学的道路上。他是一位称职的老师,在西大校园里,学生们对他的评价非常高。他在把三尺讲台做好的同时,一边治学,一边写作。他严谨的治学态度,浓厚的学者文风深深感染着我。在学问的时候,他倾注了对人性的观察和自身感情。他不仅仅是一个教师,也是一位成就颇丰的作家。”
李颖科:他传承中国文学文化,又找创新的路子
李浩的大学同学,陕西省社科联党组书记,常务副主席李颖科说:“他的书中讲究求真,他直面问题,但不是简单地提出问题,而是在文字间出谋划策,这反映出李浩作为学者的率真,文人性格的外露。他传承中国文学文化,又找创新的路子,对于同一个问题,他往往能提出创新的观点,探索创新方法路径,提出独到见解。”
“让我感受最深是,我可以在他身上看到新时期中年学者的社会担当,他不回避现实问题,每一个问题都要说透;而且他心里在从事学术研究之外,还心系社会,自觉承担起社会担当。”
党怀兴:他弃官从学,着实令人佩服
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党怀兴:“陕师大霍松林先生培养的学生(人称"霍家军")中有4位教育部特聘教授;李浩就是其中之一。他弃官从学,着实令人佩服;李浩兄真是才子,作为一个学者又能写出这么多随笔的人真的不多,在他身上体现着学者的良心和责任,他关注民生,社会,命运。古人说:人要立德;立功;立言。李兄是作家,也是教育家,他开出大学教育的良法,《课比天大》这本书,可以作为人才培养的教科书。“
穆涛:他散文作品都是由他的学术研究得来的
李浩研究唐代文学,《美文》杂志执行主编穆涛提出李浩的散文作品都是由他的学术研究得来的:“《唐代园林别业考论》这是一本大书,只看目录就能把人累得头疼,从这能看出他下了多少功夫;《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导论》这本书他把东西要看清楚,而且把话都说到点子上。这次出版的五本书系列从书是他文学研究落地的成果。我不同意’文化散文’的说法,哪个散文不是文化呢?这个说法就像是撑杆跳,多此一举。作家要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,这样你才能有出路和奔头。他的所有散文作品都是由他的学术研究来的。”
李继凯:怅望古今,行看水云
陕西师范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李继凯说:“他的作品既宏阔又高雅的,怅望古今,行看水云,已经有大家气象,这也是我们朋友所期待的。从他的文笔就能看出他文学的才华,他不是只玩古典的,字里行间充满奇思妙想;充满激情的文心在跳荡,包罗万象,杂合出奇。”
王春泉:阅读李浩,是一场心灵的冒险
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王春泉说:“李浩是不可以单独阅读的,他的文字中有一亮点我特别推崇:从他的作品里我更多看到的是人间思想,内容五花八门涉及面很宽;基本都来自人间感受,是他伴随焦虑的一种思考,伴有强烈的文化关怀。阅读李浩,是一场心灵的冒险,文字间有着强烈的互文性,特别是现实和古代之间的冲突,阅读起来历史感非常强烈。总结两句话:扎根现实;忧怀天下。”
段建军:《课比天大》体现教育和教学理念
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段建军说:“《课比天大》体现教育和教学理念,一种责任感;《怅望古今》很有诗情和诗兴,李浩将道理很通透,文字也漂亮,学生都非常喜欢。严谨;责任;诗情诗兴,在学术和文学创作两个方面结合的比较好的一个学者。”
杨辉:一个学者关注什么样的问题,从他的文字里就有所体现
西安评论家协会副主席,教授杨辉引经据典,细细品味李浩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导向。他像拿着胃镜灯细细查看李浩作品的五脏六腑:“为什么要写散文?通过文字李浩的文字,我感到自己与时推移,面临个人人生喜怒哀乐,突然发现精神有时也是无所依傍的,我们对于时间,生命。一个学者关注什么样的问题,从他的文字里就有所体现。”
周燕芬:把知识考古和艺术思考相结合,更容易得到共鸣
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周燕芬说:“学人散文”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是要有学术和思想;李老师能够把知识考古和艺术思考相结合,随笔感性和自由的表达,更容易得到共鸣,能够赢得更多人的认可,把学术推广到大众中去,李老师显然达到了这样的境界。我想强调他诗歌中的理性成分,他站在历史的角度,深刻地剖析问题。”
“回想年轻时,我们进入文学领域,是因为心中有文学梦,这么多年过去了,李浩坚持记随笔,做作品,用文字记录着自己个人的历史,我敬佩他这样的不忘初心。”
李浩:写作对我而言也是个问路的过程
四个多小时的研讨会,二十多位学者都表达了自己对李浩作品的解读,会议最后李浩向大家表示感谢:“首先我要感谢三联书店,审稿过程中非常强调质量,他们对我的小书夸奖但又不通融,一本书的校样我就改了四遍,现在我拿出来觉得这是个合格的产品。念书人的虚荣心就是想多留点墨迹。”
“写作对我而言也是个问路的过程: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困惑,关于人生的;事业的;学术的;方向的困惑。我这人不会打牌,也不嗜酒,就好写点东西。有朋友说我是长寿相,我想长寿的秘诀有很多,勤动脑应该算一个。我从事的工作要求我多看,多想,多写,这个过程是不断动脑的,不停地读书写作既健身又健脑的,我想,写作的人也是长寿的。”